本文讨论纯理论问题,相当于我对我在看书或分析(人文社科)问题时内在逻辑的一种简单梳理。然后,过段时间会比较忙,更新本号的频率会降低。
好文章常看常新,不明觉厉,就分享吧,留着慢慢研究。
(各种求分享)
那就先按国内的政治经济学的内涵
与西方经济学做个比较。
(2)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利益上。因为传统微经追求完全竞争市场,所以就要求个体所处的环境必须是:
人民币收藏价值①物品产权明确,从而大家不会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②人们之间自由平等,从而大家之间缔结契约是平等的;
③信息完全,彼此知道物品值多少钱等。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若每个人的个体的利益都得到了实现,那么社会总福利也是最大的。这也就是斯密的“无形之手”下的那句至理名言了: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他在促进社会的利益,而且比他想真正促进社会福利还要好。概括来说就是“小河有水大河满”。而政经强调阶级利益,而统治阶级意志又抽象成国家意志,那么只有在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得到实现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实现。也即,无产阶级要想保障自身的利益,那就要想着解放整个阶级。概括说来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多个学科都可能对一个问题都分析。
那么,这是不是他们之间只是分析角度不一样的问题而已?
我的公众号有过两篇探讨理论与现实关系的文章。这里采用一种精英主义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最近出现的几件引发社会热议的事件,可以看出我国民众在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上是有欠缺的,极容易受到媒体的左右,其中也和信息源单一有关系。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理论不符合实际”的论调,而很少听到“人的行为要向更好理论观念设定的转变”。所以,高校经常被媒体套在象牙塔里,而不是将高校视为新社会思潮的发源地。我曾说过:“大学生不一定都要成为创新的人,而能像细胞复制遗传信息,传递智慧之光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应该简单地“理论不符合实际”来作为懒惰,不思进取的说辞。
先介绍两个概念:第一自然特征和第二自然特征。第一自然特征是指地理,空间位置等特性,每个空间上都是独特的。第二自然特征强调人类文明活动形成的特点。第二自然特征是社科研究的重点。理论的可借鉴性是在提供理论建议时最需要注意的。如果只能在某一地点才具有意义,如特定矿产区在地球的其他位置是难以复制的。在中国,讨论的最多的是中西问题。我们很少听到中西体制的争论问题,那是因为我们默认非洲的体制和我们关系不大。这样就引入了理论的可借鉴性的一个内在基准:人性的相似性和相对稳定性。
实质重于形式,理论的名词用哪几个字表示不是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弄清“是什么”,所有没有弄清楚“是什么”就讨论“该怎么办”的问题的理论根基是不稳定的。有些名词是不需要讨论就能用,例如,我要建个房子,需要石头,石头的多种科学内涵定义可能对我来说不是关键的,也即名词的定义不影响我的目的。这些词往往是有具体指代物的。另一种是我们要谨慎使用的名词,这些名词的定义会影响我们的使用目的和效果。例如,自由,民主等抽象名词,人们可以会根据其价值取向或者所代表的利益而赋予这些名词不同的内涵。比如自由就可以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那么,我们对一个抽象名词的解读,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其定义,也就是不仅要看形式,更要看里面的实质。
那这样如何界定社科内的理论创新呢?我又想到了计算机代码了。代码是计算机的语言,语言是共同的,但不同代码的组合却可以形成不同功能的软件。那么社科理论的创新是不是也可以看成多种对人的认识的理论的组合,然后形成更有魅力的理论体系。虽然我们可以在理论内部找到不同的来源,但是是需要学术功底才能把这些理论糅合成一个合乎逻辑的体系,这也算是创新的。而有些人总是以别人的创新不够大,听起来不怎么样。但听得懂和能说出来是两个级别的,就像你忽然知道了一道数学证明题的提示后,而觉得这个解法简单一样,当时为何你想不出来呢?
那既然自己的生活方式都能找到别人生活的影子,
我们何苦去寻找自我意识?
…………